光觸媒已經面世幾十年了,是從日本引進的,在中國加以發展改進,現今新型光觸媒產品以納米光觸媒為先導,6納米的離子粒徑,和打破了以往傳統的在光照條件上的限制?,F在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納米光觸媒的性能特征!
光波吸收
以市面最多的光觸媒納米二氧化鈦為例:
純凈的納米二氧化鈦粉末,只能吸收400nm以下的紫外光,在自然環境下,紫外光占有比例較低,不足自然光的10%,因而純凈的納米二氧化鈦基本沒有光觸媒的功效。
所以,為使二氧化鈦可以吸收可見光,甚至吸收遠紅外光,必須采用特殊材料的配制摻雜技術。
比如采用固相合成、過渡金屬離子和非金屬離子摻雜、金屬-有機絡合物、表面敏化、半導體復合等多種方法,對光觸媒進行可見光誘導。2000年以來,還發現納米貴金屬(鉑、銠、鈀等)與光觸媒材料進行配位螯合后,會極大提高光生載流子的分離效率和抑制電子-空穴的重新復合,從而進一步拓寬了二氧化鈦的光 波吸收范圍,這些納米貴金屬也被稱為“光觸媒的維生素”。日本汽車尾氣凈化裝置已大量使用納米貴金屬制成的催化劑。
純凈光觸媒技術只能在紫外光下作用,這已經是2000年前的技術 了。21世紀國際光觸媒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化學配位鍵螯合功能元 素摻雜技術,使用這種技術可以極大增強光觸媒材料的光催化協同效應,從而可以吸收可見光,甚至可以吸收遠紅外光。
2003年,中國首先發明遠紅外光觸媒技術,標志著在光觸媒的光波吸收技術上,已經超出世界水平。【見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查 新報告(2003-021)》】
耐候性
光觸媒產品經受氣候的考驗,如物理磨損、冷熱、自身晶格缺陷等造成的綜合破壞,其耐受能力叫耐候性。
純凈的光觸媒粉末不具有實用性,很簡單,風一吹就沒了,所以 必須做成粘合型的溶液,而且溶液干燥后會吸附在各類家具表面 ,不容易磨損及掉落。要實現這個性能,不添加黏合劑是做不到的,所以不含黏合劑的光觸媒溶液產品要么是炒作,要么就是干燥后會大量掉落。
純凈光觸媒在光照射下,除了能發生光催化反應外,還會發生光化學活性反應,這種光化學活性反應是由光觸媒內在晶格缺陷引 起的,這種反應會釋放新生態氧[O],新生態氧通過物質遷移,與光觸媒本身及家具表面材料進行反應,會導致物質有機聚合物氧化,最終造成涂膜的粉化和失光,縮短其使用壽命,造成家具表面失色或斑駁。所以,必須要對光觸媒進行特殊工藝的無機包覆,從根本上解決光觸媒的光化學活性反應問題。
由上兩條可知,將光觸媒產品是否純凈,是否含有分散劑作為評價光觸媒性能是否優劣的標準是不科學的。
純凈的光觸媒只能吸收紫外光,可吸收可見光甚至遠紅外光的光觸媒必然螯合了其他活性催化材料。
有效濃度
光觸媒本身是一種催化劑,不直接參與降解反應,它通過吸收光能把水或氧氣轉化成強氧化活性基團,而強氧化活性基團使空氣污染物降解,所以必須直接接觸到水分子或氧分子。
因而,在濃度因素中,決定光觸媒性能的是有
效接觸濃度,即可以與水或空氣接觸的光觸媒濃度,而不是某一種產品的濃度。比如一塊二氧化鈦瓷磚,如果大量的二氧化鈦被封閉在瓷磚內部, 就算濃度再高,又有什么意義呢?
在噴涂產品中,有效接觸濃度不僅與溶液中光觸媒濃度有關,而 且與噴涂工具、噴涂手法等現場工藝有關。另外,與產品附著性也直接相關,如果干燥后出現大量剝落,就算初始“濃度”再高 ,又有什么意義?
而且一般光催化反應都是多相光催化過程,反應過程都在界面發生。光催化反應效率由催化劑自身的量子效率和反應過程條件兩個方面決定。光催化材料表面的微觀結構也很重要,它直接影響了效率。好的光催化材料微觀表面應該是粗糙的、 凹凸不平的(以原子力顯微鏡微觀結構照片為準就像遍布隕石坑的月球表面),這樣可以增加捕捉甲醛、VOC等有機物氣體分子的機率,產生納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協同效應進而增強降解凈化能力。
納米細度
根據不同光觸媒材質不同而不同,一般認為,納米細度大于50納 米的光觸媒基本不具備光活性,30納米以下較佳。純凈光觸媒的納米細度可以做到5納米左右,但只能在紫外光條件下作用。螯合了活性催化元素的光觸媒一般分子直徑較大,因為螯合元素越多,直徑自然越大,當然,螯合越多,光波吸收范圍也越寬,螯合型光觸媒產品的最佳納米細度為8~10納米。
一般情況下,在相同光波吸收范圍下,光觸媒納米細度越小,催化性能越強,但納米細度也不可能無限降低,一是細度越小,制作成本越高,性價比不高,二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當材料納米細度少于一定程度后,會降低粒子性光能的吸收率,三是細度越小,后期越容易團聚。故優質光觸媒一般納米細度均為5~10納米 。
負氧離子
光觸媒在進行光催化反應的時候,會產生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 ·),伴生負氧離子。
但可以達到最佳的負氧離子釋放功效的光觸媒,必須是可吸收遠紅外光譜,只有這樣,白天、晚上及無光的櫥柜里,才可全天候釋放負氧離子。
微信號:chuanglvjia_online